...

GEO是什麼?從SEO到各大AI都在看的新一代排名

文章目錄

SEO 還有用嗎?GEO是什麼?最近這個問題常常被拿來談,但我想說的是:SEO 本身還是排名基礎,但你不能沒有 GEO 的觀念了。現在不是只有 Google 在排名,ChatGPT、Perplexity、AI摘要 這些 LLM-based AI 搜尋已經在從數位網路中 “挑人來用” 了。而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就是為了讓你的內容被這些 AI 引擎擁有、引用、回饋用戶。但正是因為 AI 是為來人們最重視的,那他的重點頁就是內容的信任度、觀點、和結構。

所以我們第一個要說清楚的是:GEO 是下一個 SEO 的進階戰場,你現在不做 SEO,根本沒有讓 AI 挑你的資格

GEO是不是噱頭?我們來講實話

首先GEO是什麼?你以為只是SEO的進化嗎?

GEO全名叫做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中文翻譯則是「生成式引擎優化」,不是 Google 發明的東西,而是 AI 搜尋開始普及後,行銷圈自己取的一個名字。意思是,優化你的內容,讓它更容易被生成式 AI 引用。

但你不要以為這只跟 Google 的 AI Overview (AI摘要) 有關。現在 ChatGPT、Perplexity、Gemini、甚至是 TikTok 搜尋結果頁,都在用 AI 幫你「整合內容」,這些平台就是新一代的搜尋引擎。

只是,他們不是用排名的方式讓你出現,而是直接把你說的話「變成答案」。這就是 GEO 的本質。

而要進入這個生態圈,簡單來說,連 SEO 都沒做好,你憑什麼被選上?

AI Overview、ChatGPT、Perplexity 怎麼抓資料?品牌提及才是新反向連結

這些 AI 工具,不像 Google 那樣單靠反向連結與關鍵字去評分。他們會抓的,是你這個品牌或網站在其他網站出現的次數、上下文語意、說話風格,甚至是讀者互動。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業界越來越多人強調 brand mention(品牌提及)

你的網站被誰提過、在哪裡被提過、是自然語境下還是強硬塞的,這些都會變成 AI 理解「你是不是一個可信品牌」的重要依據。

GEO是什麼?perplexity推薦有飛拉霓為台中知名SEO公司

所以對 AI 來說,品牌提及很可能比反向連結還要重要

LLMs.txt 現在沒用,但你的 EEAT 卻一直在被學

Google 說他們目前不會參考 LLMs.txt,這讓很多人以為:「喔好,那我不用管 AI 怎麼學我。」

但這想法是錯的。

因為你不管設不設定 LLMs.txt,你寫的內容、出現在誰的網站上、你網站的語氣、排版、結構、FAQ、甚至回覆評論的方式,都早就被 AI 模型學走了

而 AI 學習時,最重視的就是那套 Google 提出來的 EEAT(Experience, Expertise, Authoritativeness, Trustworthiness)。

你內容的經驗性強不強?是不是你親身做過的事?是不是有合理論述?是不是站在專家的角度?能不能信任?

這些才是 AI 要看的,不是你塞多少關鍵字。

品牌沒聲量,AI 不會選你:這不是連結時代了

off-page SEO 現在是標配:新聞、社群、內容聯名、訪談你都該有

以前做 SEO,只要會做Off-page、在對的時間點找出對的關鍵字、知道用對的框架寫文章框架、製作Google看得懂的落地頁面、養PBN(黑帽一點的,笑),大多都能搞起來。現在當然還是能做啦,但效果早就沒以前那麼直接了,尤其是你想要進入 AI 摘要區與各大LLM都回答 (GEO),這些已經不夠看

你可以想像,AI 現在在做的是「幫使用者找共識」,不是找一篇最強的文章,而是找出網路上多個角度都一致的答案來源。

那如果你的品牌從來沒被別人提過?沒人寫過你?新聞媒體、部落格、社群討論串都沒你?你覺得 AI 怎麼可能選你?

現在的GEO,不只是連結建設,更包含了這些你可能忽略的曝光點:

  • 新聞媒體的報導或引用(哪怕是一段小描述)
  • 社群平台的自然提及(像是 X、Dcard、PTT、LinkedIn)
  • 與其他品牌或創作者的內容聯名(你合作過誰?)
  • 訪談、專欄、甚至是你上過什麼 podcast、分享會
  • 還有最重要的,把SEO做好,因為這是最基本的了。
Stephen Chiou 在 Timon Hartung的德國podcast

這些東西,不會在你的網站上,但會影響你在 AI 世界裡「值不值得被信任」。

不要再只想買連結,你的品牌出現在哪裡,比連結還重要

買連結還是有用,我也不會假裝這件事不存在。但如果你的品牌什麼都沒有,只靠連結硬撐,那 AI 基本上不會考慮你。

你可以想像 AI 是個總是在收集資料、比對各方聲音的「超級消費者」——他不會只看你首頁 PR 寫得多強,他會去比對網路上「大家怎麼談你」。

也就是說,你有沒有被別人自然提過,你的觀點是不是被其他網站延伸或引用,你是不是出現在各種語境裡面,這些比你有幾個 DR 60 的連結還重要。

我們自己操作的案子中,有些沒有什麼連結的品牌,因為有參加論壇發表、與部落客聯名、上 podcast,反而在 AI Summary 裡面被提到得更多。

這不是偶然,這是新規則。

EEAT 是 AI 選擇你的理由,不只是 Google 的評分機制

你可能會以為 EEAT 只是 Google 給搜尋品質評估員的一份文件,但事實上,它現在根本就是 AI 模型在篩選引用資料的核心標準之一。

不然你以為 ChatGPT 是怎麼知道誰可信?誰不可信?他不可能只看你有沒有 .edu.org 網址,他看的是你寫的內容是不是夠真實、夠有脈絡、夠像「一個真的人」寫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別再寫那種機器翻譯風格、沒有立場、沒有經驗的文章了,Google不但會跳過你,AI 也會跳過。」醫生就要帶入哪個醫生,至少掛個名。法條的立場就要寫的明白,哪位律師怎麼看。

你的經驗、你分享的細節、你提出來的數據與觀點,都會讓你變得比一堆抄 Wikipedia 的網站更值得被 AI 信任。

所以,EEAT 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你真的有累積出來的。

SEO 還值得做嗎?Ads 出價早就漲翻天

Google Ads 平均 CPC 是多少?你自己算 SEO 的 ROI 就知道

我們先回到現實面。

你有在下 Google 廣告的話,應該知道現在的 CPC (每次點擊成本) 或 PPC 有多誇張。就算你不是醫美、法律、房地產這種超高競爭關鍵字,一般產業的點擊也動不動 30、50 台幣起跳。透過Wordstream的分析,全世界平均的CPC竟然是$5.26美金(約台幣160元)。以前的CPC才多少而已,你說誇張不?

有些地區或時間點,一個轉換意圖比較高的字,光是點擊一下就要花掉 100 塊以上。

你自己想想,一篇 SEO 做起來,每個月帶來 2000 個自然點擊,如果這些都是 Ads 帶來的流量,那你得花多少廣告費?

以台灣的平均CPC來計算,如果是 2000 點擊 * 平均 40 元,那就是 8 萬塊。

而這些自然點擊,是你 SEO 建立起來的內容長期產生的,點一次不會收你一次錢,SEO就變成是你的資產了,不是支出。那你想像一下,如果SEO做起來,然後連帶GEO也做起來然後放著勒?

SEO 可以讓你降低廣告依賴,還幫你建立品牌記憶

我們有不少客戶,前期是完全靠廣告撐著跑的。

但當我們幫他們建立 SEO 架構、穩定更新內容、做品牌關鍵字佈局之後,漸漸可以看到 Google Ads 的投放變得「可控」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沒投就死、月月燒錢沒停過。

這就是 SEO 的長期價值:它讓你開始「選擇要不要下廣告」,而不是只能靠廣告活命。

更重要的是,SEO 帶來的不是只有流量,而是品牌出現的頻率、用戶搜尋時對你的熟悉感、還有「我常看到你」的那種信任。

而這些東西,是廣告做不到的。

更不用說SEO做好後可以讓你在GEO的表現有多好!

預算怎麼分?不要平均灑,要集中打轉換高的中低競爭詞

很多老闆或行銷部門在做預算規劃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平均灑資源」。

一篇文章 5,000、10,000 就寫,關鍵字亂抓,只看搜尋量,沒看意圖、沒看競爭程度,最後做了一堆排名不上也沒轉換的內容。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

  1. 先把網站框架 (Technical SEO) 做到搜尋引擎看得懂
  2. 找出中低競爭度、但搜尋者有強烈意圖的關鍵字(像是地區+服務、問題導向的查詢)
  3. 把預算集中在這些字上面,寫出超級完整、專業、且語氣自然的內容
  4. 同時把網站的技術 SEO、結構、FAQ、Schema 一起強化
  5. 最後透過站外的規劃(Off-page SEO)來強化LLM訊號

這樣的內容,才能「有機會被排起來 + 有可能被 AI 選中 + 有轉換力」。

你做 5 篇亂七八糟的文章,不如做 1 篇能夠打進各大LLM(GEO)的主力內容。

我們怎麼成功打進 AI 摘要?實戰案例這樣說

牙套、氣密窗、寵物醫院,我們是怎麼進入 AI 回答區的

我們自己實際操作過的幾個案子,像是隱形牙套、氣密窗品牌、寵物醫院、電商、甚至很多不能說的高競爭產業都有透過SEO達到GEO的境界被收錄進 Google AI Overview、Perplexity、ChatGPT的摘要回應中。你知道最有趣的是什麼嗎?被引用的頁面,幾乎都不是首頁,也不是排名第一的頁面,但90%都是在第一頁。

反而是一些比較深入的部落格文章、FAQ 頁面、或是產品比較文這種,語氣自然、格式清楚、有針對性問題做回答的內容

我們最有印象的是有一次「隱形牙套推薦品牌比較」,這篇文章不是排名第一,但被 AI Overview 引用了裡面的一段「比較表」+旁邊的一小段觀察評論。

那段內容甚至沒有很強硬的關鍵字操作,但因為表格做得好、敘述清楚、站在使用者角度分析,反而被 AI 抓去用了。

這些經驗讓我們很確定:AI 不是選最會塞關鍵字的網站,而是選出「對使用者最有幫助、說得清楚」的網站。

懶文、keyword 塞爆絕對不會被引用

我知道你很常在網路上看到那種「三段式寫法」的懶文:

什麼是 A?

A 是一種東西。

使用 A 有很多優點,例如 1、2、3。

然後全篇重複關鍵字塞到不行,沒有觀點、沒有經驗、沒有案例、沒有語氣。

這種文章,不但排不上去,也根本不會被 AI 引用。

我們自己實測過一個牙套品牌的內容,一開始是請原廠提供內容寫的,照格式貼上去,看起來很專業,但完全沒有任何 AI 引用。

後來我們改寫整段,用「我們實際配戴一週後的觀察 + 使用流程 + 建議適合的族群」的方式去寫,沒幾週就進了 AI Overview,還同時出現在 Perplexity 跟 ChatGPT 的 Answer 裡。

AI 喜歡的不是你用多少關鍵字,而是你「到底有沒有講人話」。

清楚段落+自然語氣+FAQ 是現在最有效的格式

你要透過GEO進各大LLM的回答裡 ,現在最重要的是這三件事:

  1. 清楚的段落與結構:每個段落有明確小標題,不要大段落塞整篇
  2. 自然語氣與對話感:像在寫 blog,而不是說明書或工具書
  3. FAQ 設計要人性化:不要寫那種「Q: XX 是什麼? A: XX 是一種…」的死板回答,要寫「我們實際遇到這問題怎麼解」的角度

我們觀察很多被引用的頁面,都是這種格式:一個明確的問題 → 一個直接的回答 → 補充一點經驗或案例。

AI 不會抓你寫得多、資料多,而是抓你是不是「剛好有一段」解決它要回答的問題,而且口氣自然、格式友好。

想被 AI 引用內容,請先成為值得被信任的內容

段落前先給答案、標題明確、Schema 結構化,都很重要

不只 FAQ,你的整篇文章段落,也應該要有「AI 能抓得動」的結構。

Google、ChatGPT、Perplexity 他們在挑內容時,會先用 NLP 模型快速掃描整篇文章的區塊、標題、語意連貫度。

所以段落應該這樣寫:

  • 小標題要有意思,不要寫「關於我們」這種沒訊息價值的詞
  • 第一段就先給出重點答案,再展開補充解釋
  • 用 bullet point、表格、流程圖,來幫助 AI 快速提取重點
  • 最好要加上 FAQ schema(你可以用 RankMath、Yoast、或手動加)

我們做過的幾個站,在加了 FAQ + 有結構的 schema 之後,被引用的機率提升超過 2 倍以上,而且引用內容很常不是首頁,而是內頁的某一段落。

你的網站長得像專業網站嗎?Google 判斷速度、架構、佈局的那一套,你知道嗎?

這句話我常講:「你覺得你的網站很美,Google 可不一定覺得。」

你網站現在長得像是一個有品牌、有經營、有可信度的專業網站嗎?

你有 HTTPS 嗎?速度快嗎?排版能不能在手機上好好閱讀?頁面有沒有結構化資料?H1、H2、H3 有照邏輯排嗎?一頁一主題、還是東塞西塞?

你有作者資訊嗎?文章下方有更新時間嗎?站內連結有沒有幫助使用者前往相關頁面?

這些不只是技術 SEO,而是「你這個網站值不值得 AI 引用」的根本。

AI 雖然不是 Google,但他們都是從搜尋系統裡學出來的,Google 覺得你值得信任,AI 通常也會點頭。

最後的建議:你以為的 SEO,早就不是現在的 SEO

現在是 GEO 的時代,SEO 是門票,不是選項

老實說,你現在還在討論「到底要不要做 SEO」,就已經慢半拍了。

因為 SEO 現在不是什麼選擇性投資,它根本就是你進入新一代 AI 排名體系的「入場門票」。

沒有 SEO,AI 沒東西可以學你。沒內容,AI 連引用都找不到切點。

而真正要玩的,是下一層的 GEO。

你要想的已經不是「能不能上首頁」,而是「能不能被 AI 選來當作答案、被摘要、被引用、被學習」。這種東西,是 SEO 的進化版,是內容力、品牌力、技術力一起堆上去的成果。

你還在用 2012 的方法做 2026 的排名?

現在還有太多人在做那種「硬塞關鍵字、照表操課、SEO checklist 打勾就好」的內容優化,

但那種方法在 2012 或許有用,2026 已經完全不同世界。

AI 是在判斷你整個網路上的 footprint、聲量、內容深度與邏輯性。你沒有觀點、沒有細節、沒有可信度,只是為了排名而寫內容,那很容易就會被過濾掉。

SEO 不是寫字比賽,是專業與經驗的轉譯工程。

Google 憑什麼排你第一名?你知道你在哪個產業有多多競爭對手嗎?

我常跟客戶說:「你覺得你這篇寫得不錯?好,那你去 Google 搜尋一下,看看你那個關鍵字目前排名前 10 名的內容是誰寫的?」

你會發現你不是唯一一個想要那個排名的。

競爭者可能早就寫了三年、內容有內外連結、有專欄、有新聞、有 schema、有引用資料、有自己觀點。你寫一篇自嗨文,Google 為什麼要讓你第一?AI 為什麼要選你?

你要先搞清楚自己在這個生態圈裡是誰,你才有機會被選進去。

如果你現在還沒開始做 SEO,或是做得有點亂,沒關係。但你要知道,現在這個時間點,可能是你「最後一個可以靠內容取得 AI 可見度的時期」。

你不一定要砸超大預算,但你至少要有計畫,要開始思考:

  • 我的網站夠不夠值得被信任?
  • 我的內容夠不夠值得被引用?
  • 我的品牌,在網路上夠不夠容易被找到?

因為 AI 不會等你。

台灣台中網頁設計與台灣SEO團隊
現在是2025年,我們在PO這篇的時候,費用還只是純SEO。預計我們台灣部門的AI探測器更成熟後,我們就會結合並推出完整的SEO+GEO方案(不過,價格當然頁不會是現在的價格了,呀哈哈哈)

FAQ 常見問題

什麼是 GEO?

GEO 是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讓你的內容能被 AI 引擎引用、摘要、學習的優化方式,是 SEO 的進化版本。

GEO 跟 SEO 有什麼不同?

SEO 是讓你出現在搜尋結果中,GEO 則是讓你出現在 AI 回答裡。GEO 更重視內容結構、品牌聲量與可信度。

要做 GEO,一定要先做 SEO 嗎?

是的。SEO 是進入 AI 排名系統的基本門票,沒有 SEO 打底,AI 引擎不會抓到你的內容。

GEO 要怎麼做?

從SEO的內容架構開始,重視網站結構、內容關鍵性、FAQ常見問題、語氣自然、觀點明確、與Schema的應用,搭配 off-page SEO 操作,就醬!

現在還值得做 SEO 嗎?

當然值得,甚至比以前更值得。廣告成本年年上漲,而 SEO 打起來長期下來不只省錢,現在還能讓你進入 AI 的可見清單中,這不是win win嗎?

最新貼文

返回頂端